English

《毛主席去安源》与一段被遗忘的美术史

1998-02-22 来源:文摘报  我有话说
“文革”时期,各地美术工作者创作了大量美术作品,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流行美术语言系统。

这批作品中,首先应提到的是《毛主席去安源》。1967年10月,“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亮了安源工人运动”展览在中国革命博物馆开幕,油画《毛主席去安源》在这次展览会上展出。刘春华创作此画时,并没有过多地强调油画技巧,因为他认为这幅画首先是给群众看的历史作品,考虑到中国老百姓的欣赏习惯,他把这幅画当工笔画来画。然而也恰恰是这种民族主义的话语,言说了与苏派油画不同的内容,使此画引起了大众的极大兴趣。

此外,“文革”前期影响最大的美术作品是沈尧伊的《跟随毛主席在大风大浪中前进》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万岁》和毛泽东木刻肖像等。这些美术作品被大量印制,并被制成各种各样的宣传画、纪念章、邮票、雕塑等,其传播过程可视为“红色美术”运动。

到了“文革”后期,美术作品从综合性的视觉艺术转向架上绘画、雕塑。1972年5月,由国务院文化组组织的“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会”上,广东画家汤小铭个人的《永不休战》《女委员》《虎门民兵》三幅油画作品入选,被称为“单打冠军”。陕西省美术创作组创作的《铜墙铁壁》《毛主席和我们心连心》等油画,以成熟的油画语言表达了浓厚的陕北乡土气息。杨之光的《矿山新兵》借用西画技法表现明暗层次,是中国画人物画较成功的探索……这些作品以独特的图式语言诠释了“红色美术”的精神,成为当时青少年学生习画的新范本。(《北京青年报》98.2.17王明贤文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